近日,长春评剧院出品的传统评剧《三凤求凰》时隔13年再度登台亮相,在长春人民艺术剧场连演两场,许多观众和范明茹一样,有对经典传承的回味,又有为时代创新的惊喜。
长春评剧院出品的传统评剧《三凤求凰》在长连演两场,取得良好反响。
【资料图】
重装上阵
收获各方诚意点评
“在江岸初相会时时不忘,为小姐历尽艰辛我巧扮书郎……”“忘不了春江琴律《凤求凰》,一股金钗赠徐郎,万缕柔丝记心房。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与君效鸳鸯……”在重装上阵的《三凤求凰》中,秀才徐文秀与蔡尚书女儿兰英上演的经典定情唱段,不知听醉了多少戏迷。
在观众席间,一位内行人看得格外认真,称“这是一部观众能看出热闹、专家能看出门道的好戏”。他就是国家一级演员、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评审专家马世杰。大戏落幕,马世杰解读说:“所谓‘热闹’,是说剧情吸引人,观众能坐得住、看进去,会被人物的命运所吸引。而‘门道’则是指这出戏演员唱得好、演得好,表现出深厚功力。”
省戏曲剧院副院长、省吉剧团团长张思光则评价该剧:“唱、念、做、舞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,整出戏好听、好看,值得业界借鉴和学习。建议将前三场剧情再紧凑一些,强化节奏感,会更加引人入胜。”
来赏剧的,还有许多《三凤求凰》的“铁粉”和慕名而来的“新粉”。“来之前担心会‘听不懂’,但全场看下来,感觉被评剧‘圈粉’了!”观众宋女士的话,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。
不囿传统
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
“舞美和灯光的设计很有现代感,让评剧更具观赏性。”“不囿传统,创新的舞美手段使传统戏曲的简洁唯美恰到好处。”……
两场演出,观众提到最多的便是“新鲜感”。“过去是在LED屏上放一张图片作为演出背景,这回我们将每个场景的空间环境打造得更唯美、写意,并充分运用灯光的变换来营造时空变化,使传统评剧焕发出时尚魅力。”说这话的人是《三凤求凰》的导演、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教授刘巧云。13年前还是长春评剧院演员的她,曾是该剧导演之一,并出演其中角色。作为“娘家人”,刘巧云将这次执导经历视为“再续前缘。”《三凤求凰》还删减了部分冗长段落和繁琐情节,并在服装、化妆等方面实现改良。
该剧集合了国家一级演员陆冬艳、张派小生赵立明,以及刘亚丽、焦春煦、李宝仲等众多长春评剧院艺术家和青年演员,流派不同、风格迥异,却共同塑造了形象鲜明的角色。早在13年前,陆冬艳就曾成功饰演女主角兰英,此番再度登台,她激动地说:“这次演出让我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刻了,唱腔的处理上更加成熟了,身段的设计也更加符合人物特点了。”
承担重任
入选“像音像”利在传承
演出虽然落幕了,但长春评剧院院长张明军却更忙了。“《三凤求凰》首度入选‘像音像’录制剧目名单,很为评剧创作提气,马上就将进入录音及录制阶段了。”说这话时,张明军语气中充满坚定与自信。
作为长春评剧院知名艺术家王曼玲代表作之一,《三凤求凰》历经数十年打磨、传承、创新,已形成长春评剧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色,被业界和戏迷评价为“一出百看不厌的好戏”。但张明军也坦言,评剧艺术与许多传统曲艺的现实境遇相同——梯队人才断档、观众群体趋于老龄化、创作力量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。“要问评剧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?我认为要持续开展艺术作品生产,不断精深艺术呈现,这是传统戏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。近年来,长春评剧院克服重重困难,全心投入创作,这次《三凤求凰》赴津门录制‘像音像’,让大家心里见了亮。”张明军说。
“像音像”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,通过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更好地为观众留下完美的艺术记录。
长春评剧院9月中旬将携原创历史题材大戏《兴国风云》,参加在唐山举办的中国评剧艺术节,并于年内推出5台大戏,敬请期待。
来源:长春日报
标签: